超污网站_久久国产精品系列_娜美与罗宾被吸乳被羞羞动漫_众侠女娇吟大床

新聞動態
News
行業新聞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2022年07月06日中外香料香精第一資訊瀏覽量:0

中文名稱:油柑

英文名稱:Indian Gooseberry,Emblic,Myrobalan

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 L.

科名:大戟科(Euphorbiaceae)葉下珠屬(Phyllanthus)

別名:余甘子『異物志』,余甘『新修』,庵摩勒、庵摩勒落迦果『綱目』,油柑『采藥錄』,余甘子(唐本草),庵摩勒(南方草木狀),米含(廣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語),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嚕公膘(云南瑤族),油甘子(華南)

原產地:中國大陸南部、斯里蘭卡、印度、馬來半島及群島,臺灣于 1,800 年自大陸引進種植。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名產地及風俗

油甘果產地與來源:原產于印度,隨佛教傳至中國,產于廣東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的谷饒獅頭油甘為其中的一個名優品種,可鮮食,又可作加工后制成佐餐小菜,還可加工成高級蜜餞。

香港荃灣油柑頭一帶盛產油柑子,因而得名,亦有油柑頭村。

在中國大陸,余甘子一般在秋分前后收獲并上市,是中秋拜月佳果。

在臺灣大宗種植分布臺中彰化苗栗種植居多

可用鹽或甘草、白糖等腌制成“咸油甘”和“甘草油甘”。南印度一帶也有將其制為腌制品的風俗。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功效與應用

在古印度療法“阿育吠陀”中作為主要成分,被譽為印度圣果、救命果與綠鉆石。在明代《本草綱目》稱之“味甘寒、無毒,主風虛熱,補益強氣,久服,輕身,延年長”油甘果的維生素C是檸檬的4.6倍;抗氧化力 (H-ORAC)是藍莓的28倍,營養功效優于眾多水果。油甘富含多酚、黃酮類、與維生素C等水溶性功效性成分,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柑,又名馀甘子(學名:Phyllanthus emblica),大戟科葉下珠屬,分布于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美、臺灣、香港、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以及中南半島等地,生長于海拔200米至2300的地區,多見于山地疏林、灌叢、荒地或山溝向陽處,也有人工種植。果實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后甘,口中尚馀甘味,可生津止渴。干葉可作枕頭填料。亦可藥用。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名稱

庵摩羅果、米含(廣西隆安)、望果(云南文山)、木波(云南傣語)、七察哀喜(云南哈尼)、嚕公膘(云南瑤族)、滇橄欖、油甘子(華南)、油甘(潮汕話)、油柑子(香港)、油柑(日語:油柑)。

 

馀甘子還曾以梵文譯名“庵摩勒”或“庵摩羅迦”(梵語:āmalaka)記載于晉代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及明代姚可城的《食物本草》之中。梵語名也被馬來語所借用,即馬六甲樹(馬來語:Pokok Melaka),后來成為馬六甲名字的起源。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植物特征

馀甘子一般高約1至3米,生長于灌叢或疏林中。花期為4至6月而果期為7至9月。花小而黃綠色,在枝條上簇生,果實球形,直徑約1.5厘米。葉片兩列排,羽狀復葉,葉線狀長圓形,頂端鈍圓或截平,有銳尖頭或微凹,基部淺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長0.8-2厘米,寬2-6毫米,干后淺褐色或帶紅色,近無柄;落葉時整個小枝脫落;托葉線狀披針形,長1.2-2.5毫米,褐紅色,邊緣有睫毛。花簇生于葉腋,花小,黃色;單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花梗長0.5毫米,花盤杯狀,包藏子房達一半以上,邊緣撕裂,每花有花萼5-6片,長圓形或匙形,較厚,邊緣膜質,多少具齒無瓣,子房卵圓形,子房上位,3室,花柱3,基部合生,頂端再2裂;雄花雄蕊3,花絲合生成0.3-0.7毫米的柱,花藥直立,長圓形,頂端具短尖頭。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厘米,外果皮肉質,淺綠色,初為黃綠色,成熟后呈赤紅色,內果皮硬殼質;種子略帶紅色。花期4-6月,果期7-9月。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落葉喬木,大多高在 10 公尺左右,但有時最高可達 20 公尺,具有多數樹枝,枝條伸長,光滑無毛茸。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葉互生,多呈二列狀排列,外觀多似羽狀復葉,長橢圓狀線形或狹線形,長 0.5~2 公分,寬 0.2~0.55 公分先端鈍而有尖突,基部圓或鈍,紙質,全緣,中肋于表面略凹下,側脈不顯著,表面呈綠色,背面帶白粉狀;葉柄長 0.08~0.1 公分,光滑無毛。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花小,多數,綠色或黃綠色,開放時徑 0.1~0.2 公分,雌雄同株,叢生于小枝條上,雄花多數,有細長的花柄,雌花少數,殆無花柄;花萼裂片 5~6 枚,卵形或長橢圓形,長 0.15~0.25 公分,先端鈍;雄花的雄蕊 3 枚,雄蕊柱短,花盤不明顯;雌花:子房球形,光滑無毛,花盤先端分裂為狹小的裂片;花柱短合生,先端二裂,裂片反卷彎曲。花期 4~5 月。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果實

核果球形,長 1~2 公分,寬 2~2.5 公分,有 6 條縱溝紋,初為黃綠色,熟時則帶紅色色澤,具有酸味,有收斂性,三室,有種子 6 枚。果期 11~1 月。油甘果實生食時,其味初食苦澀,良久更甘,故曰余甘。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生長特性

落葉喬木,初生時嫩枝葉被毛。葉互生,具短柄,密生排列于小枝呈 2 縱列,類似羽狀復葉,基部具刺 1 枚,托葉線狀披針形,葉片線狀矩圓形,長 2~2.5 公分,寬 0.5~0.6 公分,先端漸尖,葉面濃綠色,背面淡綠色。花叢生于小枝葉腋,單性同株,雄花多數,具細長之花梗,花淡黃色;雌花短梗或幾無梗,雌雄花瓣均 6 枚;花藥 3~5 枚,長橢圓形;子房上味,3 室。果實肉質,球形,徑 1.5~2.5 公分,稍呈 6 棱狀,初為黃色,熟時呈赤紅色,內含種子 6 粒。花期 4~5 月。果期 11~1 月。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用途

1.食用:果可供生食,亦可供做蜜餞的原料果實除鮮食外,還可制作果汁、果醬、果脯、鹽漬余甘、糖漬余甘和糖水罐頭等多種風味各異的食品。

2.木材用途:木材赤紅色,材質致密堅重耐腐蝕有彈性,可作家具。

3.提煉烤膠:樹皮、嫩葉和幼果,含單寧高達 22%-48% ,可浸染魚網、船帆和提煉烤膠。4.葉曬干作枕芯,通透涼爽,有保健作用。

5.綠化水土保持樹種:樹形優美,樹姿百態,是優良的綠化樹和觀賞樹。根系發達,枝繁葉茂,防風固土力強,所以又是保持水土、綠化荒山和保護生態的好樹種。

6.藥用:根有清熱,解毒之效。治腹瀉,高血壓,梅毒,下疳,蜈蚣咬傷。樹皮有殺菌去撫之效。治口瘡,疔瘡,痔瘡,陰囊濕疹,繡球風,疳,疔,痔漏,外傷出血。葉治疳疔毒,疔瘡,痔漏,皮膚濕疹。果實有補氣,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風虛熱氣,感冒發熱,咳嗽,咽痛,白喉,涂脫發。油甘蟲節治心痛,胃痛,疝氣,遺精,小兒疳積,酒積,通身骨痛,走注風,牙痛。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柑的果實具有豐富且特殊的營養成分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豐富且特殊的營養成份。

油甘果汁液的維生素C是檸檬汁液的4.6倍。干燥油甘果的維生素C是干燥菠菜的8.9倍。氧自由基吸收能力(H-ORAC)表示其值為1770,是藍莓的28倍。冷凍干燥的油甘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辣木的21.9倍。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與其他水果維生素C含量比較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與其他蔬菜維生素C含量比較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與其他水果氧自由基吸收能力比較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甘果與其他蔬果抗氧化力比較

油柑的種植

原產于印度與中國,于1800年引進臺灣栽種,因果實酸澀,但吃了會回甘,客家話講“有甘”,所以口耳相傳后稱“油甘”。早期因果實酸澀只當蜜餞食用,大部分被砍伐所剩不多,故為值得推廣的高經濟價值的果樹。油柑喜歡太陽與通風,對土壤與灌溉要求也高,因此適合生長在日照充足與水質良好的山上森林中,樹重奏農場耕作之初,就埋下了永續種籽,以酵道自然農法灌溉土壤,絕不使用農藥化肥與化學除草劑。讓土壤中的微生物、微量元素和礦物質互相平衡照顧,同時也凈化水源;并以三層立體種作,在油甘果樹的中間,種植較矮的葉菜根莖類,增加生物多樣性,讓作物元氣飽滿,一起對應季節變化,讓土地復蘇,也讓動物能好好的一起生活,天地-人-環境-動植物一起重奏。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油柑——為什么稱作“竄稀神器”?

油柑,學名“余甘”,最早出現在東漢《異物志》,距今近兩千年。油柑又稱作余甘子、庵摩勒、牛甘果等。它在廣東、福建、廣西、云南等均有產區,在廣東普寧有一棵老油柑樹,據傳已經有1300年歷史,而“老樹油柑”已經炒至400元/公斤。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網上售賣的各種油柑,新一季的油柑已經在6月底7月初上市

而漫山遍野生長的野油柑樹,可供食用的品種并不多。據福建省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介紹,油柑種質資源庫內有上百種,不過大部分都沒有經過品種審定或登記。

眼下油柑茶動輒2、30元一杯,而網絡上也有不少教制作油柑汁油柑茶的教程。這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油柑的銷售。記者在電商平臺上看到,目前油柑的價格較為參差,售價從9-30元/斤不等。

在品嘗過茶飲店的出品之后,Puffy按照網絡上的方子,自己也做了一次油柑茶:8.8元/斤的油柑,去核榨汁,加上綠茶和茉莉花茶的茶包泡水,最后加上點糖和蜜糖。“加上很多糖之后,口感很不錯的。”她介紹。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自制油柑汁(受訪者供圖)

她說,自己喝了沒事,不過室友倒是有拉稀了,“可能體質不一樣。”無獨有偶,阿蛋在一天接連嘗試過兩家不同店的油柑茶飲以后,也有腹瀉的狀況。

針對網絡上熱議的喝油柑“竄稀”,醫生表示,這是由于油柑汁太寒涼了。中醫認為,油柑性涼,正常食用量建議為3~10克,相當于吃幾顆當零嘴。藥用上,最多也只用30顆左右。如果像網紅油柑汁宣傳的,一杯飲品使用了66顆油柑,寒涼性可想而知。因此,醫生不建議脾胃虛寒者喝油柑汁,或大量吃油柑,否則就容易腹瀉。如果咽喉腫痛、口干,或者需要解膩、減輕消化不良,不妨進食一點,這在《本草綱目》中早已有記載。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從口感酸澀到入口順滑,油柑是怎么變甜的呢?這其實是果農們努力培育的結果。眼下大多數茶飲店所采用的“甜種油柑”,能達到“三秒微澀、五秒回甘”口感的油柑,是近10年間經過不斷實驗、改良、優化,培育的產物,像在廣東普寧培育出來的“農田1號”甜油柑,就是經過了五六年才培育成功。而眼下剛改良成功的“農田2號”也經過了兩年的實驗。改良后的甜油柑,單寧含量較低、纖維較少,回甘的“澀”味就顯得更加經典。

相關人員了解到,包括奈雪的茶和東鵬飲料等,目前都在省內自建了油柑基地,種植更適合制作茶飲的油柑樹。而今年上半年,因為油柑的價格上漲,包括混果汁、茶力的小怪獸等品牌也暫時停售和油柑相關的飲品。油柑受歡迎,當地果農也躍躍欲試。有從業人士透露,油柑從前是直接供給當地農貿市場集散地,現在好幾家茶飲公司都直接來源頭基地來預定,跳過中間商來收購。

 

油柑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1、余甘子果實的傳統用途、生物活性成分、藥理學和毒理學:綜合綜述

油柑(Phyllanthus emblica Linn)或余甘子(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的果實(FPE)通常被稱為印度醋栗或Amla,在本土傳統醫學體系,包括阿育吠陀,因為它的藥用和營養價值獲得了巨大的認可。該果常用于治療感冒、發熱、咳嗽、哮喘、支氣管炎、糖尿病、頭痛、眼病、消化不良、結腸、脹氣、高酸性、消化性潰瘍、丹毒、皮膚病、麻風病、造血、炎癥、貧血、消瘦、肝病、黃疸、腹瀉、痢疾、大出血、白帶、月經過多、心臟疾病、頭發過早花白等多種疾病。

在該綜述中,作者對余甘子的民族藥理學、生物活性成分和毒性進行了全面分析,以確定研究與當前應用之間的差距,并有助于探索未來研究的趨勢和前景。作者收集了2021年4月之前發表的關于FPE的植物化學、藥理學和毒性的文獻。從科學數據庫如PubMed, ScienceDirect, Wiley,施普林格,和谷歌Scholar的英文文學,書籍。對這些報告進行分析和總結,以準備本文的綜述。植物分類已通過“植物名錄”數據庫(http://www.theplantlist.org)驗證。

結果發現余甘子果實是維生素C、礦物質和氨基酸的豐富來源。從余甘子果實中分離鑒定出多種活性分子,如單寧、類黃酮、皂苷、萜類、生物堿、抗壞血酸等。體外和體內藥理學研究表明,余甘子果實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抗糖尿病、抗癌、輻射保護、肝保護、免疫調節、降血脂、抗蛇毒、傷口愈合、艾滋病逆轉錄酶作用。水果毒理學研究表明,即使在高劑量口服后,也沒有任何不良影響。

雖然余甘子果實對多種疾病如糖尿病、癌癥、炎癥、乙型肝炎病毒和瘧疾顯示出顯著的治療活性,但在以前的一些報告中存在一些缺陷,包括缺乏關于該提取物的藥物劑量、標準、控制和作用機制的信息。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來解釋提取物的作用機制,以揭示生物活性化合物在報道活性中的作用。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2、熱帶水果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L.) 對預防和管理 2 型糖尿病并發癥的潛在影響:對近期進展的系統評價

余甘子是亞熱帶地區廣泛食用的一種水果,含有豐富的多酚等營養物質。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作為一種營養豐富的日常水果,它可能對控制糖尿病并發癥有積極作用。根據這項新研究,其機制包括增強胰島素功能,降低胰島素抵抗,激活胰島素信號通路,保護β細胞,清除自由基,減輕炎癥反應,并減少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的積累。由于副作用少,價格低廉,應該很容易被患者接受,而且有預防糖尿病的潛力。綜上所述,余甘子可能是控制糖尿病并發癥的理想水果。本文綜述了余甘子抗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作用的最新研究進展,重點闡述了余甘子抗糖尿病作用相關化學成分的分子機制,并對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余甘子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主要作用;余甘子的主要植物化學成分;DN與DR發病機制的異同

3、通過 UPLC-ESI-qTOF-MS 和 GC-MS 測定余甘子對女性生育影響的生物化學計量學方法

Phyllanthus emblica L. 水果長期以來一直用于阿育吠陀醫學,因為它們對健康有很多好處。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通過評估其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活性來展示余甘子果實粗提物及其組分對女性生殖系統的影響。結果表明,非極性石油醚和氯仿餾分表現出最強的雌激素和促卵泡激素[FSH]活性,而正丁醇餾分表現出顯著的促黃體激素[LH]活性。乙酸乙酯部分既沒有顯示出雌激素活性也沒有顯示促性腺激素活性,相反它可能會損害雌性生育力,這表明不同的代謝物類別有助于植物對女性生育力的總體影響。為了查明這些餾分中的活性劑,UPLC/ESI-qTOF-MS- 用于次級代謝物分析,其中 100 種代謝物被注釋,包括鞣花單寧、沒食子酸衍生物、萜類化合物、甾醇、鄰苯二甲酸鹽和脂肪酸。使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別分析 (OPLS-DA) 嘗試了提取物/餾分生物測定與 UPLC/MS 數據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愈創甘油醚型倍半萜、鄰苯二甲酸酯、二萜和含氧脂肪酸與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活性呈正相關。相比之下,粘酸沒食子酸鹽、沒食子酸衍生物和鞣花單寧呈負相關。非極性生物活性組分的 GC/MS 分析,即。還嘗試了石油醚和氯仿,結果顯示其富含脂肪酸/脂肪酰基酯(34%)和酚類化合物(19.6%)。本研究首次報告了余甘子果實的雌激素和促性腺激素活性與其代謝物指紋的關系。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4、余甘子醇提物的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分析及其抗氧化、抗炎作用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P. emblica)作為一種藥用植物,在亞洲已被用于治療疾病。它以其廣泛的生物活性而聞名,尤其是其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然而,余甘子果實生物活性的質量控制仍有待研究。本研究對不同產地余甘子果實中多酚類物質的HPLC指紋圖譜和生物活性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以廣東、福建、云南、廣西等地10種不同生境的余甘子果實為研究對象,建立簡便、可靠的HPLC指紋圖譜。同時定量三種單酚也進行了測定的質量和一致性。通過對10個余甘子果實不同醇提物(PEE)的化學評價表明,各醇提物通過增強還原力和總抗氧化能力,清除羥基自由基和超氧陰離子,表現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PEE通過增加谷胱甘肽含量和總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MDA含量,保護RAW264.7細胞免受氧化損傷。PEE還通過減少促炎介質的釋放緩解了脂多糖誘導的RAW 264.7細胞炎癥反應。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的PEE樣品在所有PEE樣品中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最好。結論: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譜指紋圖譜有助于提高余甘子的質量控制,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的余甘子在功能食品或輔助治療藥物開發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5、余甘子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理應用

今天,阿爾茨海默病和癡呆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正在影響世界各地數百萬人。雖然有可用的治療方法,但要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成功率很低。因此,許多研究小組一直致力于尋找一種治療這些疾病的新方法。傳統的醫學體系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由各種植物產品組成的草藥已被研究并用于治療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在內的神經系統疾病。余甘子的治療作用已被廣泛研究,包括抗氧化、抗炎、降血脂、抗糖尿病和神經保護作用。臨床前研究結果證實了余甘子的藥理作用。因此,開發可行的藥物治療策略是值得臨床研究者關注的問題。本章闡述了余甘子在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方面藥理作用的科學證據。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6、網絡藥理學破解余甘子治療2型糖尿病的分子機制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 fruits, PEf)被認為是一種很好的天然抗糖尿病化合物來源。然而,其2型糖尿病(T2DM)特性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分子機制尚未建立。在這里,我們實施了一個網絡藥理學協議,以確定其對T2DM的基本化合物和作用機制。通過文獻研究挖掘PEf的生物活性成分,采用利平斯基五法則進行篩選。從公共數據庫中提取與T2DM相關的基因。利用維恩圖檢索常見基因。細胞圖被用來繪制和描繪化合物和交叉基因之間的互聯網絡。最后,進行了關鍵化合物與目標之間的分子對接仿真。文獻綜述共得到PEf中的57個化合物,并根據Lipinski規則篩選了38個化合物以供進一步研究。共提取了244個化合物相關基因和4979個t2dm靶向基因,Venn確定了其中183個共有基因。基因集富集分析顯示有15個信號通路與PEf對抗T2DM的機制密切相關,其關鍵機制是通過滅活AGE-RAGE信號通路中多個共調控基因,減少氧化應激、血管鈣化、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1表達。此外,分子對接的研究證實槲皮素是T2DM治療中必不可少的化合物,因為槲皮素在與AGE-RAGE信號級聯相關的10個蛋白之間具有更強的結合親和力。該研究闡明了PEf對T2DM療效的藥理證據,并發現了很大程度上有效的PEf化學物質和作用機制。總之,槲皮素可能通過抑制AGE-RAGE信號通路來緩解T2DM。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7、油柑生物技術研究進展:余甘子,一種營養豐富的果樹,具有多方面的民族醫藥用途

油柑或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俗稱“Amla”或“Aonla”或“印度醋栗”,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果樹,屬于大戟科天竺葵目。根據古老的印度神話,這是最早起源于地球的樹。幾乎樹的所有部分,即根、皮、葉、花、果實和種子,都被用于阿育吠陀和尤那尼的藥物配方,以改善整個消化過程,降低發燒,作為血液凈化器,緩解哮喘和咳嗽,改善心臟健康等。這種樹含有主要的次生代謝物,如甘油三酯- a和甘油三酯- b,同時也是豐富的維生素c來源。此外,一些其他的次生代謝物,如單寧,沒食子酸,鄰苯三酚和果膠也大量存在。通過適當的農業技術干預,使油柑在生產區和保護區的常規繁殖得到了改善。然而,繁殖速度仍然較慢;因此,在生物技術上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就該藥用樹種的植物學描述、地理分布、民族藥理學意義、常規繁殖和保護等方面進行了綜述,介紹了直接和間接器官發生、體細胞胚胎發生等體外器官和組織培養方法以及分子標記生物技術和納米技術的干預。此外,本文還討論了細胞懸浮、原生質體培養、遺傳轉化等有待探索的次生代謝產物增強生物技術方法的前景,以及它們在增強油柑產量方面的潛力。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8、余甘子對抗SARS-CoV-2的計算和網絡藥理學研究

自2019年12月以來,SARS-CoV-2一直是全球的一個重大威脅,已造成約200萬人死亡。幾種類型的研究正在進行,并報告了重新利用現有藥物和天然鉛在治療COVID-19方面的重要作用。大戟科植物余甘子(別名余甘子)是維生素C的豐富來源,其作為抗病毒藥物的用途已被充分證實。本研究采用分子對接和動力學研究方法,研究了余甘子幾種成分對新型冠狀病毒NSP15核糖核酸內切酶、主蛋白酶和前融合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三個靶點的作用效果。對接仿真研究采用Schr?dinger maestro 2018-1 MM共享版進行,同時進行動力學研究,了解結合機制和配合物穩定性研究。在66個測試化合物中,綠原酸、槲皮苷和楊梅素對SARS-CoV-2的選定蛋白靶點顯示出最高的結合能。網絡藥理學分析研究證實了這些化合物通過不同的信號通路在調節免疫反應、炎癥級聯和細胞因子風暴中的作用。目前的藥物信息學方法表明,余甘子在COVID-19的治療和管理中可能發揮作用。

香精與香料(170)—油柑

參考文獻:

[1] Rakshandha Saini, Nitin Sharma, Oluwole Solomon Oladeji, Anuradha Sourirajan, Kamal Dev, G?khan Zengin, Mohamed El-Shazly, Vikas Kumar, Traditional uses, bioactive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Phyllanthus emblica fruit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2, 282,114570, doi.10.1016/j.jep.2021.114570.

[2] Huang, Hao-zhou & Qiu, Min & Lin, Jun-zhi & Li, Meng-qi & Ma, Xi-tao & Ran, Fei & Luo, Chuan-hong & Wei, Xi-chuan & Xu, Run-chun & Tan, Peng & Fan, San-hu & Yang, Ming & Han, Lidong & Zhang, Ding-Kun. (2021). Potential effect of tropical fruits Phyllanthus emblica L. for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type 2 diabetic complica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cent advance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60(3): 1-18. 10.1007/s00394-020-02471-2.

[3] Sally E. Khaled, Fatma A.-M. Hashem,   Manal H. Shaban   Abdel-Mohsen M. Hammam,  Abdel Nasser A. Madboli,  Dalia A. Al-Mahdy  and Mohamed A. Farag. A biochemometric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Phyllanthus emblica female fertility effects as determined via UPLC-ESI-qTOF-MS and GC-MS. Food & Function, 2019,10, 4620-4635. doi.10.1039/C9FO00767A.

[4] Wei Li, Xiaoying Zhang, Rong Chen, Yifeng Li, Jianyin Miao, Guo Liu, Yaqi Lan, Yunjiao Chen, Yong Cao, HPLC fingerprint analysi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ethanol extract and their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propertie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254, 112740, doi.10.1016/j.jep.2020.112740.

[5] Kudva, A.K., Baliga, M.S., Raghu, S.V. (2022). Pharmacological Applic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as Therapeutics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 Elumalai, P., Lakshmi, S. (eds) Functional Food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Springer, Singapore. https://doi.org/10.1007/978-981-16-6703-9_4

[6] Helal Uddin Chowdhury, Md. Adnan, Ki Kwang Oh, Dong Ha Cho, Decrypting molecular mechanism insight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 fruit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Phytomedicine Plus, 2021, 1(4): 100144, doi.10.1016/j.phyplu.2021.100144.

[7] Gantait, S., Mahanta, M., Bera, S. et al. Advances in biotechnology of Emblica officinalis Gaertn. syn. Phyllanthus emblica L.: a nutraceuticals-rich fruit tree with multifaceted ethnomedicinal uses. 3 Biotech 11, 62 (2021). https://doi.org/10.1007/s13205-020-02615-5

[8] Rupesh V. Chikhale, Saurabh K. Sinha, Pukar Khanal, Nilambari S. Gurav, Muniappan Ayyanar, Satyendra K. Prasad, Manish M. Wanjari, Rajesh B. Patil, Shailendra S. Gurav, Computational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ies of Phyllanthus emblica to tackle SARS-CoV-2, Phytomedicine Plus, Volume 1, Issue 3, 2021,100095, doi.10.1016/j.phyplu.2021.100095.

服務熱線

177-5061-9273

添加微信咨詢

添加微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