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wù)熱線
177-5061-9273
白芨,或作白及(學(xué)名:Bletilla striata)又名甘根、連及草,是白芨屬下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種加詞“striata”意為“有條紋的”。
形態(tài)
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塊根),花美適合觀賞之用,其球莖曬干后的名稱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蘭根、甘根、白給),屬于中草藥,其它亦有當作糊料之用途。一般品種的花色呈紫紅色,所以別稱紫蘭;另有一個變種的花為白色,稱為白花白芨(B. s. var. alba)。其它亦有黃色、粉紅色、紅色以及藍色的園藝栽培種。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氣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開花。如果種植,夏季因為葉尖容易曬焦,宜采半日照射的方式,盡量避免西曬。本種為白芨屬的模式種。
白芨全株高約三十公分至七十公分左右,地下淺處會長出扁平陀螺狀的球莖往橫向蔓延,并會向下方長出粗大塊狀的球根。球莖上方會長出莖突出地面,并且會帶有二至六葉左右的線形縐褶葉子,葉的形狀為長橢圓狀互生,葉寬大約一至四公分,開花時會有細莖由葉心向上冒出并長出多朵花苞,慢慢的依次綻放。
分布與種植
野生品種喜生長于山腹以及崖頂附近,主要分布在中國、臺灣、日本以及緬甸北部。不過已經(jīng)慢慢瀕臨滅絕。人工栽培的品種已經(jīng)相當普及,許多人工栽培的種子亦散布各地,所以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分辨出哪些是屬于原本的野生品種。繁殖主要采分株方式,分株的時期在秋季較為合適。
應(yīng)用
中藥
白芨在中藥里有消炎止血、消腫生肌之效。主要可以治療刀傷跌打、瘡瘍腫毒、肺部出血、胃臟潰瘍等癥。味道帶有苦味,黏稠狀。本身無毒,藥性微寒,輕微的燒凍傷亦能適量涂于患部。可做為藥用部分為其塊根(球根)以及地下球莖部分,洗凈浸泡或燙煮過之后沏薄片曬干,稱之為白芨,最后研磨為粉末依照不同病癥調(diào)配應(yīng)用。
美容護膚
白芨具有消炎止血、消腫生肌的效果。主要可以治療刀傷、跌打、瘡瘍腫毒、肺部出血、胃臟潰瘍等癥。白芨味道帶有苦味,粘稠狀。藥用部位是它的塊根及地下球莖,研磨成粉末應(yīng)用。由于白芨中藥古籍記載有肌膚凈白、淡斑效果,自古即為朝廷御醫(yī)用于作為后宮佳麗美容護膚的必用原料,被譽為“靚白仙子”。白芨全株高約30cm至70cm左右,一般品種的花色呈紫紅色,所以別稱紫蘭,有一個變種的花為白色,稱為白花白芨。主要花期在春季。
白芨地下球莖的粘性很強,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粘液質(zhì)、白芨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可作為糊精、涂料、蔬果保鮮劑、釀酒或開發(fā)為具有殺菌消炎、淡斑美白、抗皺防衰的天然化妝品。現(xiàn)代研究,白芨具有止血功效,可促進血液凝集、縮短凝血時間;可保護黏膜;具有抗菌性、抗氧化及抗腫瘤等作用。
現(xiàn)代藥理
本品含粘液質(zhì)56.75%~60.15%,其中有多種聚糖,還含揮發(fā)油、淀粉。有縮短凝血時間及抑制纖溶作用,具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此與所含粘液質(zhì)有關(guān),能形成人工血栓而止血。體外試驗對結(jié)核桿菌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其他
白芨的假鱗莖富有黏性,可作為景泰藍制作過程中,掐絲后將銅絲黏貼于銅胎的黏膠原料。
品種來源
本品為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Reichb.f.) 的塊莖。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夏、秋二季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干。切片生用。
性味歸經(jīng)功能
《吳普本草》:"神農(nóng)、黃帝:辛。李氏:大寒。雷公:辛,無毒。"
《綱目》:"入肺。"
補肺,止血,消腫,生肌,斂瘡。治肺傷咳血,衄血,金瘡出血,癰疽腫毒,潰瘍疼痛,湯火灼傷,手足皸裂。
《滇南本草》:"治癆傷肺氣,補肺虛,止咳嗽,消肺癆咳血,收斂肺氣。"
《本草經(jīng)疏》:白及,苦能泄熱,辛能散結(jié)。
《本草經(jīng)百種錄》:白及,氣味沖淡和平,而體質(zhì)滑潤,又極粘膩,入于筋骨之中,能和柔滋養(yǎng),與正氣相調(diào),則微邪自退也。
《本草求真》:白及,方書既載功能入肺止血,又載能治跌撲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澀不澀,似止不止乎?不知書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澀之謂也;書言能治癰疽損傷者,是因味辛能散之謂也。此藥澀中有散,補中有破,故書又載去腐、逐瘀、生新。
《本草便讀》:白及,必虛而有熱者,乃為相宜耳。雖稟收斂之性,而仍具苦泄辛散之意,與白蘞相近,故每相須而用。
冬季手足皸裂:用白及粉加水調(diào)勻,填入裂口。患處不能沾水。(或口嚼涂抹于患處)
重傷嘔血,吐血。咳血:每日服白及末,米湯送下。
平時如果拔牙出血,可以用白芨粉敷在患處以止血。
生藥鑒定
性狀鑒別
根莖略呈不規(guī)則扁圓形或菱形,有2-3分歧似掌狀,長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有細皺紋,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亦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以莖痕為中心,數(shù)個棕褐色同心環(huán)紋,環(huán)上殘留棕色點狀的須根痕。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
斷面類白色,半透明,角質(zhì)樣,可見散在點狀維管束。粗粉遇水即膨脹,有顯著粘滑感,水浸液呈膠質(zhì)樣。無臭,味苦,嚼之有粘性。以個大、飽滿、色白、半透明、質(zhì)堅實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特征:黃白色。
① 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細胞多呈不規(guī)則碎塊,遇碘液顯藍色。
② 粘液細胞甚大,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至380μm,內(nèi)含草酸鈣針晶束,針晶長18-88μm。
③ 表皮細胞表面觀形狀不規(guī)則,垂周壁深波狀彎曲,壁厚3-6μm,木化或微木化,孔溝明顯,平周壁具稀疏短縫狀紋孔;斷面觀類方形,被較厚的角質(zhì)層。
④ 下皮細胞類多角形,壁稍彎曲,有的呈連珠狀增厚,木化。
⑤ 纖維長梭形,壁木化,具斜紋孔或相交成人字形;纖維束周圍細小類方形細胞含類圓形硅質(zhì)塊。此外,有梯紋、具緣紋孔及螺紋導(dǎo)管。
化學(xué)成分
塊莖含聯(lián)芐類化合物:3,3'-二羥基-2',6'-雙(對-羥芐基)-5-甲氧基聯(lián)芐(3,3'-dihydroxy-2',6'-bid(p-hydroxybezyl)-5-methoxybibenzyl),2,6-雙(對-羥芐基)-3',5-二甲氧基-3-羥基聯(lián)芐(2,6-bis(p-hydroxybenzyl)-3',5-dimethoxy-3-hydroxybibenzyl),3,3'-二羥基-5-甲氧基-2,5',6-三(對-羥芐基)聯(lián)芐(3,3'-dihydroxy-5-methoxy-2,5',6-tris(p-hydroxybenzyl)bibenzyl),3,3',5-甲氧基聯(lián)芐(3,3',5-trimethoxybibenzyl),3,5-二甲基聯(lián)芐(3,5-dimethoxybibenzyl);
二氫菲類化合物:4,7-二羥基-1-對-羥芐基-2-甲氧基-9,10-二氫菲(4,7-dihydroxy-1-p-hydroxybenzyl-2-methoxy-9,10-dihydropenanthrene),4,7-二羥基-2-甲氧基-9,10-二氫菲(4,7-dihydroxy-2-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3-(對-羥芐基)-4-甲氧基-9,10-二氫菲-2,7-二醇(3-(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7-diol),1,6-雙(對-羥芐基)-4-甲氧基-9,10-二氫菲-2,7-二醇(1,6-bis(p-hydroxybenzyl)-4-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2,7-diol),2,4,7-三甲氧基-9,10-二氫菲(2,4,7-trimethoxy-9,10-dihydrophenanthrene);
聯(lián)菲類化合物:白芨聯(lián)菲(blestriarene)A、B、C,白芨聯(lián)菲醇(blestrianol)A、B、C;雙菲醚類化合物:白芨雙菲醚(blestrin)A、B、C、D;
二氫菲并吡喃類化合物:白芨二氫菲并吡喃酚(bletlol)A、B、C;具螺內(nèi)酯的菲類衍生物:白芨菲螺醇(blespirol);
菲類糖甙化合物:2,7-二羥基-4-甲氧基菲-2-O-葡萄糖甙(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O-glucoside),2,7-二羥基-4-甲氧基菲-2,7-O-二葡萄糖甙(2,7-dihydroxy-4-methoxyphenanthrene-2,7-O-diglucoside),3,7-二羥基-2,4-二甲氧基菲-3-O-葡萄糖甙(3,7-dihycroxy-2,4-dimethoyxphenanthrene-3-O-glucoside),2,7-二羥基-1-(4'-羥芐基)-9,10-二氫菲-4-O-葡萄糖甙(2,7-dihydroxy-1-(4'-hydroxybenzyl)-9,10-dihydrophenanthrene-4-glucoside);
其他菲類化合物:1-對-羥芐基-4-甲氧基菲-2,7-二醇(1-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1,8-雙(對-羥芐基)-4-甲氧基菲-2,7-二醇(1,8-bis(p-hydroxybenzyl)-4-methoxyphenanthrene-2,7-diol),2,4,7-三甲氧基菲(2,4,7-trimethoxyphenanthrene),2,3,4,7-四甲氧基菲(2,3,4,7-ttetramethoxyphenanthrene);
芐類化合物:山藥素(batatasin)Ⅲ3'-O-甲基山藥素(3'-O-methylbatatasin)Ⅲ;
蒽類化合物:大黃素甲醚(physcioin)。
有機酸類成分: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桂皮酸(cinnamicacid);
醛類成分:對-羥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
新鮮塊莖另含白芨甘露聚糖(bletillamannan),是由4份甘露糖(mannose)和1份葡萄糖(glucose)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醫(yī)藥典籍
名稱來源:據(jù)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一·白芨》:“其根白色,連及而生,故名白芨。”
類別:收斂止血藥
采收加工:夏秋兩季采挖,除去殘莖及須根,洗凈,置沸水煮至無白心,除去外皮,曬干,切片生用。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jié)核咳血,潰瘍病出血。
用法用量:6~15g,研粉吞服 3~6g。外用適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性味歸經(jīng):味苦、甘、澀,性寒,歸肺、肝、胃經(jīng)。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之功,用于內(nèi)外出血諸證及癰腫、燙傷、手足皸裂、肛裂等。
藥典依據(jù):《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癰腫、惡瘡、敗疽,傷陰死肌,胃中邪氣”。
《本草綱目》:“氣味(根)苦、平、無毒。
主治
1、鼻血不止。用口水調(diào)白芨粉涂鼻梁上低處(名“山根”);另取白芨粉一錢,水沖服。
2、心氣疼痛。用白芨、石榴皮各二錢,研細,加煉蜜和成丸子,如黃豆大。每服三丸,艾醋湯送下。
3、婦女陰脫。用白芨、川烏藥,等分為末,薄布包一錢,納入陰道中,覺腹內(nèi)熱即止。每天用一次。
4、疔瘡、腫瘡。用白芨粉半錢,澄水中,等水清后,去水,以藥攤厚紙上貼于患處。
5、跌打骨折。用白芨粉二錢,酒調(diào)服。
6、刀傷。用白芨、煅石膏,等分為末,灑傷口上。
7、冬季手足皸裂。用白芨粉加水調(diào)勻,填入裂口。患處不能沾水。
8、湯火傷。用白芨粉調(diào)油涂搽。
9、重傷嘔血。每日服白芨末,米湯送下。
10、肺、胃出血。
11、鼻衄:將白芨末,過100目篩備用。血衄患者在全身藥物治療的同時,用白芨末散布于凡士林紗布或紗球表面,填塞鼻腔出血側(cè),每次用白芨粉4-5克,填塞物保留72小時,治愈率達90%以上,少數(shù)病人需要填塞2次痊愈。
12、百日咳:白芨川貝散(白芨,款冬花,川貝各等分),1歲以下百日咳患兒,每次服1克,每日3次,總有效率為98.2%。
13、口腔粘膜病:將白芨粉和白糖按2:3的比例混勻。將該粉涂病損部位,用棉球壓迫15分鐘,暫禁食及漱口,每日涂3次,有效率為98%。
14、皮膚結(jié)核:有人用狼毒,白芨細末加凡士林調(diào)成30%的軟膏,按常規(guī)消毒皮損部位,將藥膏均勻涂于紗布上約0.2厘米厚,貼敷患處,1天換藥2次,治療25例,結(jié)果治愈16例好轉(zhuǎn)6例,無效3例。
15、痤瘡:采用中藥白芨,白芷進行面部皮膚按摩和石膏倒模治療痤瘡。將白芨,白芷各等分研成極細粉末,用開水按1:6比例沖調(diào)成稀糊狀,用此藥做按摩霜做面部皮膚及穴代替按摩,按摩完畢,在薄涂一層藥,紗布遮蓋眉,眼,口部,將石膏粉300-400克用溫開水攪拌成糊狀,均勻地覆蓋于面部,20分鐘后揭去,每天2次,5次為1療程,總有效率為98%。
16、乳頭皺裂:白芨,白礬各30克,金銀花20克,水煎3次,濃縮至100毫升。用棉球蘸藥涂于患處,每天10次,治療乳頭皺裂患者,總有效率為88.24%。
17、白帶:用白芨30克,雞冠花10克,茯苓皮20克,黨參15克,白花蛇舌草10克,水煎服。治療婦女白帶,服2劑后,白帶明顯減少,7劑痊愈。
18、肛裂:將白芨粉和醫(yī)用滑石粉各半,裝入瓶內(nèi)高溫高壓消毒后使用,患者排便后洗凈肛門,用藥棉或紗布將白芨滑石粉涂于肛門裂處,繼而用手輕輕按摩長強穴數(shù)次,至肛門周圍有發(fā)熱感為宜。
藥的宜忌:
外感咳血,肺癰初起及肺胃有實熱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紫石英為之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人。"
②《蜀本草》:"反烏頭。"
③《本草經(jīng)疏》:"癰疽已潰,不宜同苦寒藥服。
白芨的國內(nèi)外研究進展
1、白芨:藥用、植物化學(xué)和藥理活性
白芨 (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 (Orchidaceae))又名風(fēng)信子蘭(Hyacinth Orchid)、白及(簡體中文:白及),由于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不僅被廣泛用于治療吐血、咯血、外傷出血,而且還具有由于具有消腫和促進組織再生的功效,被局部用于克服潰瘍,瘡瘍腫痛,腫脹和皮膚皸裂。其他醫(yī)療應(yīng)用包括治療肺結(jié)核、惡性潰瘍、痔瘡、炭疽、眼病和矽肺。本綜述旨在提供關(guān)于白芨的植物學(xué)特征、藥用、化學(xué)成分、藥理活性和毒性的最新信息。此外,本文還重點探討了利用這種植物治療不同疾病的可能性,并為未來的研究提供了機會。白芨的相關(guān)信息通過電子搜索從全球公認的科學(xué)數(shù)據(jù)庫(Google Scholar、Webof Science、ScienceDirect、ACSPublications、PubMed、WileyOnline Library、SciFinder、CNKI)中收集。資料還來源于《植物名錄》、《中國藥典》、《中草藥典籍》、博士、碩士論文等。對通過上述來源獲得的文獻進行綜合分析證實,在蒙古、韓國、日本和中國都記錄了白芨的民族醫(yī)學(xué)用途。植物化學(xué)研究表明,白芨的主要化學(xué)成分是多糖、聯(lián)芐、菲、三萜類及其皂苷、類固醇及其皂苷,它們也被證明是具有多種藥理活性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質(zhì),包括傷口愈合、抗?jié)儭⒅寡⒓毎拘浴⒖咕⒖寡住⒖寡趸⒚庖哒{(diào)節(jié)、抗纖維化、抗衰老、抗過敏、止癢。對白芨藥理性質(zhì)的初步研究表明,白芨是一種優(yōu)秀的收斂止血藥,以白芨多糖(BSP)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不僅具有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而且作為一種具有良好性能的藥物。白芨多糖還是一種有前途的天然生物材料。更重要的是,據(jù)報道白芨多糖也是極好的栓塞材料。但其消腫、促進組織再生的功效尚需進一步研究。此外,這種植物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闡明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的途徑,并在進行藥物制劑開發(fā)之前評估其在體內(nèi)的長期慢性毒性。
2、白芨的化學(xué)成分、藥理性質(zhì)及臨床應(yīng)用
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一種蘭科植物,在中國被用作中藥(TCM)已有數(shù)千年的歷史。本文綜述了近30年來有關(guān)白芨的化學(xué)成分、藥理活性和臨床應(yīng)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目前已從白芨中提取了158種分子結(jié)構(gòu)明確的化合物,分為葡萄糖苷、聯(lián)苯、菲、醌、雙菲、二氫菲、花青素、類固醇、三萜和酚酸類。這些化學(xué)物質(zhì)支持止血和傷口愈合的藥理特性,也表現(xiàn)出抗氧化、抗癌、抗病毒和抗菌的活性。此外,對白芨進行的各種臨床試驗已經(jīng)證明了其作為栓塞劑和粘膜保護劑的顯著活性,以及在新型生物材料、質(zhì)量控制和毒理學(xué)方面的應(yīng)用。在中藥制劑中,它也作為許多制劑的組成成分被廣泛應(yīng)用,但由于對其臨床性質(zhì)的研究不足,無法從科學(xué)的角度確定其療效和安全性。希望本文對這一獨特植物的進一步研究和開發(fā)提供參考。
3、結(jié)合表型特征、化學(xué)成分和抗黑素活性綜合評價白芨及其替代物
白芨是名貴中藥材,在藥理和美容領(lǐng)域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由于資源匱乏,也以黃花白芨(Bletilla ochracea)、小白芨(Bletillaformosanare)作為替代品。為區(qū)分異同源,比較了它們的典型形態(tài)學(xué)特征和顯微特征,通過超高效液相色譜-四極桿飛行時間質(zhì)譜(UPLC-Q-TOF-MS)建立了UPLC指紋圖譜,再結(jié)合化學(xué)計量學(xué)方法對白芨的品質(zhì)進行表征和質(zhì)量評價。還使用斑馬魚模型首次在體內(nèi)比較了三種物種的抗黑色素活性,結(jié)果表明B. striata及其兩種替代品均具有明顯的抗黑色素活性,并且在脫色劑量下無毒。 .分子對接研究表明,山藥素(batatasin) III、白及聯(lián)菲醇(blestrianol)A、4-甲氧基-9,10-二氫菲-2,7-二醇(coelonin)、手參苷Ⅸ(gymnosidesⅨ) 和薯蕷素II(batatasin II)可能是與抑制黑色素生成相關(guān)的多靶點化合物,這對于它們未來的潛在醫(yī)學(xué)應(yīng)用非常重要。
4、白芨塊莖多糖:理化特性、口腔黏附片劑型及治療口腔潰瘍的初步研究
本研究旨在喚起人們對白芨多糖(BSP)的雙重作用的認識——一種具有多種藥理活性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的天然生物材料。首先對BSP進行提取和表征。結(jié)果表明,BSP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組成。 BSP的骨架主要由(1→4)-連接的β-D-吡喃甘露糖組成。之后,以BSP 和甘油濃度為自變量,采用 32 因子設(shè)計優(yōu)化凍干晶片治療外傷性口腔潰瘍。測量拉伸強度、粘膜粘附強度和腫脹指數(shù)作為響應(yīng)變量。經(jīng)確定,由含有 4% (w/v) BSP 和7% (w/v) 甘油的溶液制備的黏附片是最佳配方。觀察晶片的形態(tài),可以發(fā)現(xiàn)晶片表現(xiàn)出了足夠的機械強度和合適的表面pH值。DSC/TGA熱譜圖顯示存在三個峰的重量損失事件和分解模式。此外,體內(nèi)檢查表明,BSP 晶片在第7 天顯著促進潰瘍愈合,而在第 12 天沒有觀察到統(tǒng)計學(xué)上的顯著差異。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 BSP 是一種理想的黏膜粘附劑生物材料,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促進口腔潰瘍愈合。
5、白芨多糖的提取、表征、創(chuàng)面敷料及藥物釋放的研究進展
本綜述提供了一種從中藥白芨中提取的活性多糖的最新信息。初步研究列出了幾種提取白芨多糖(BSP)的分離方法,表征結(jié)果表明BSP的骨架主要由1,4-連接的甘露糖基殘基和1,4-連接的葡糖基殘基組成。值得注意的是,這篇綜述總結(jié)了 BSP 作為生物材料的開發(fā),包括基于 BSP 的傷口敷料和藥物輸送的制備、生物活性和作用機制。 BSP 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愈合功能,主要是由于其在整個炎癥和增殖期對巨噬細胞的調(diào)節(jié)。基于BSP的藥物載體包括膠束、納米顆粒、微球和微針,它們具有靶向遞送藥物的抗癌功能和自身的藥物能力。本綜述旨在為該化合物在生物醫(yī)學(xué)領(lǐng)域的進一步開發(fā)鋪平道路。
6、白芨多糖通過抑制NLRP3炎癥小體促進糖尿病創(chuàng)面愈合
本研究旨在評估白芨多糖 (BSP) 對糖尿病(DM) 傷口愈合的治療作用,并探討其潛在機制。通過高脂飲食聯(lián)合低劑量鏈脲佐菌素注射誘導(dǎo)DM小鼠模型。為了建立糖尿病足潰瘍 (DFU) 模型,DM 小鼠在背部表面受傷。隨后,用載體或 BSP 治療小鼠 12 天并監(jiān)測傷口愈合情況。BSP 對白細胞介素-1β (IL-1β)、腫瘤壞死因子TNF-α、巨噬細胞浸潤、血管生成、核苷酸結(jié)合和寡聚化 (NACHT) 域的激活、富含亮氨酸重復(fù)(LRR) 和隨后評估了含有膿素pyrin 結(jié)構(gòu)域(PYD) 的蛋白 3 (NLRP3) 炎性體和傷口組織中的胰島素敏感性。從小鼠中分離和培養(yǎng)的骨髓衍生巨噬細胞 (BMDM) 和心臟微血管內(nèi)皮細胞(CMEC),并用于研究 BSP 對細胞活力、活性氧 (ROS) 生成、NLRP3炎性體激活和胰島素的影響暴露于高葡萄糖 (HG) 后的體外敏感性。BSP 給藥加速糖尿病傷口愈合,抑制巨噬細胞浸潤,促進血管生成,抑制 NLRP3 炎性體激活,減少IL-1β分泌,并改善 DM 小鼠傷口組織中的胰島素敏感性。在體外,與 BSP 共同處理可防止HG 誘導(dǎo)的 ROS 生成、NLRP3 炎性體激活和BMDMs 中的 IL-1β分泌,并提高細胞活力并降低 CMECs 中的ROS 水平。此外,在 HG 暴露的 BMDMs-CMECs 培養(yǎng)物中,BSP處理抑制了 BMDMs 中的NLRP3 炎性體激活和 IL-1β分泌,并提高了 CMECs 中的細胞活力和胰島素敏感性。此外,在 HG 處理的 BMDMs-CMECs 中,用IL-1β治療幾乎完全抑制了 BSP 對 NLRP3 炎性體、IL-1β分泌和胰島素敏感性的有益作用。 BSP 通過抑制 HG 激活的NLRP3 炎性體促進 DFU 愈合。
7、白芨寡糖通過調(diào)節(jié)高脂飼糧小鼠腸道菌群和腸道代謝產(chǎn)物改善代謝綜合征
白芨作為傳統(tǒng)中藥,以其獨特的藥理特性被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治療。本研究旨在通過調(diào)節(jié)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代謝物來研究白芨寡糖 (BO) 在改善代謝綜合征中的有益作用。用 BO 治療 HFD 喂養(yǎng)的小鼠可防止體重增加,逆轉(zhuǎn)葡萄糖耐受不良和胰島素抵抗,并抑制脂肪細胞肥大。 BO 治療的小鼠還抑制了慢性炎癥并保護腸道屏障免受損害。這些影響與腸道菌群失調(diào)的逆轉(zhuǎn)有關(guān),這有助于腸道代謝物的穩(wěn)態(tài),包括膽汁酸、短鏈脂肪酸和色氨酸分解代謝物。 BO 或HFD 處理的小鼠腸道菌群的消耗和重建證實了腸道微生物群在調(diào)節(jié) HFD 誘導(dǎo)的代謝紊亂中的重要性。我們首次證明 BO 通過調(diào)節(jié)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代謝物來改善代謝綜合征。由 BO 發(fā)起的調(diào)節(jié)代表了治療肥胖和相關(guān)代謝疾病的有前景的策略。
參考文獻:
[1] Xirui He, Xiaoxiao Wang,Jiacheng Fang, Zefeng Zhao, Linhong Huang, Hao Guo, Xiaohui Zheng, Bletillastriata: Medicinal uses, phyt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Journalof Ethnopharmacology, 2017, 195, 20-38, doi.10.1016/j.jep.2016.11.026.
[2] Xu, Delin & Pan, Yinchi& Chen, Jishuang. (2019).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 Properties,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letilla striata.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10.1168. 10.3389/fphar.2019.01168.
[3] Shoubiao Zhou, Xin Peng,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Bletilla striata and its substitutes by combining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ti-melanogenic activity,Phytochemistry, 2022, 195, 113059,doi.10.1016/j.phytochem.2021.113059.
[4] Zhencheng Liao, Rui Zeng,Lingli Hu, Katherine G. Maffucci, Yan Qu, Polysaccharides from tubers ofBletilla striata: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formulation ofbuccoadhesive wafers and preliminary study on treating oral ulc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9, 122, 1035-1045,doi.10.1016/j.ijbiomac.2018.09.050.
[5] Ziyan Chen, Lizeng Cheng,Yichen He, Xinlin Wei, Extraction, characterization, utilization as wounddressing and drug delivery of 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 A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2018, 120, Part B,2076-2085, doi.10.1016 /j.ijbiomac. 2018.09.028.
[6] Zhao Yan, Wang Qibin, Yan Shan,Zhou Jun, Huang Liangyong, Zhu Haitao, Ye Fang, Zhang Yonghong, Chen Lin, ChenLi, Zheng Tao. Bletilla striata Polysaccharide Promotes Diabetic Wound Healing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NLRP3 Inflammasome. Frontiersin Pharmacology, 2021, 12,DOI.10.3389/fphar.2021.659215.
[7] Baifei Hu, Cheng Ye, ElaineLai-Han Leung, Lin Zhu, Haiming Hu, Zhigang Zhang, Junping Zheng, Hongtao Liu,Bletilla striata oligosaccharides improve metabolic syndrome through modulationof gut microbiota and intestinal metabolites in high fat diet-fed mice, PharmacologicalResearch, 2020, 159, 104942, doi.10.1016/j.phrs.2020.104942.